敬全鎮廣大人民群眾:
隨著夏季的來臨,溺水事故進入高發期。溺水是危及中小學生生命安全的重要因素,嚴重威脅著人們的生命安全。為了保護孩子們的生命安全,全力扼制學生溺水事故的發生,普及防溺水相關知識,提高全社會防溺水安全意識,我們特此發布此防溺水安全倡議書,希望大家認真閱讀并牢記以下內容:
近年來學生溺亡事故高發呈現“四大規律”
1.時間規律:一是溺水多發生在每年5-8月份,于暑假集中爆發,小升初、中考、高考后,學生有大量自由時間,學習壓力小,易放松警惕,結伴戲水;二是溺水多發生在節假日、周末、放學后等離校時間,學生脫離家長和學校監管視線內;三是溺水多發生在學生自行或結伴游玩的過程中缺乏家長陪同等。
2.地點規律:一是溺水多發生在農村地區;二是溺水多發生在無人看管的海邊、江河、水庫、池塘等野外水域,水下情況非常復雜,危險重重;三是溺水多發生在偏遠地帶,不易被發現落水,施救搜索難度極大等。
3.群體規律:一是溺水群體多為小學生、初中生;二是男生居多;三是留守兒童占比高;四是游泳技術不熟練;五是對戶外水域不熟悉;六是缺乏防溺水安全意識;七是正確自救和施救能力不足等。
4.原因規律:一是在水里打鬧嬉戲,做跳水等危險動作;二是熱身活動不充分或出汗后立刻下水,腿部抽筋引發溺水;三是炫耀本領,長時間潛水憋氣,大腦缺氧出現頭暈休克。
溺水認知“五誤區”
誤區一:溺水后會大聲呼喊。生活中溺水幾乎都是悄然發生的,溺水者往往想大聲呼喊卻發不出聲音,因此當發現有人好像是站在水中發愣、目光呆滯、無法專注或是閉上眼睛,此時溺水者已多半意識模糊,應盡快展開施救;
誤區二:會游泳就不會溺水。溺水數據分析70%以上溺亡的學生都會游泳,會游泳不代表沒有溺水的危險,因為水下情況復雜,像池塘、水庫、河流等自然水域,水中的水草、淤泥、青苔、碎石、暗礁可能對身體造成傷害,導致下水者無法實施游泳技術;
誤區三:手拉手能救溺水者。手拉手救援是失敗率、死亡率最高的救援方式,在手拉手救援中一旦有其中的一環因身體不支或踩到異物摔倒會導致多人落水,最終導致群體溺水事故;
誤區四:倒背控水是可行的救治方法。倒背控水會使胃內容物反流和誤吸,阻塞氣管,對于沒有呼吸或脈搏的長時間溺水者,控水反而會延誤黃金救治時間,增加死亡率,對于溺水者應盡量采取側臥位,頭部位置使口鼻自動排出液體,再進行口鼻異物的清理;
誤區五:溺水被救上岸就安全了。嗆水后肺內有少量的水,會逐漸發生水腫,最終導致窒息,因此被救上岸后,應第一時間前往醫院做相關的檢查,避免更大的損害等。
教育孩子做到“兩個應會”“三個必要”
1.會相互提醒,勸阻并報告;
2.會基本的自護自救方法。
3.要在家長或長輩帶領下游泳;
4.要到有防護設施和施救人員的正規的游泳場所游泳;
5.遇到同伴溺水時,要大聲呼喊,并立即尋求成人幫助,不能手拉人等盲目施救。
教育孩子做到“六個常識”
1.下水前,熟悉場館情況,進行必要的熱身;
2.劇烈運動后,不要立即跳進水中游泳;
3.身體患病時不能游泳;
4.游泳中如果突然覺得身體不舒服,應立即上岸休息或呼救;
5.在游泳中,若腳部抽筋,千萬不要驚慌,可用力按摩、拉伸抽筋部位,同時大聲呼救;
6.發現有人溺水時,應當大聲呼救或撥打110、120急救電話,切不可盲目下水施救。
教育孩子牢記“六個不準”
1.不私自下水游泳;
2.不擅自與他人結伴游泳;
3.不在無家長或教師帶領的情況下游泳;
4.不到無安全設施、無救援人員的水域游泳;
5.不到不熟悉的水域游泳;
6.不熟悉水性的學生不擅自下水施救。
現場搶救的“七個措施”
1.迅速救上岸,最好從背部將落水者頭部托起,或從上面拉起其胸部,使其面部露出水面,然后將其拖上岸;
2.讓溺水者頭朝下,撬開其牙齒,用手指清除口腔和鼻腔內雜物;
3.將溺水人員托起,使其俯臥在救護者肩上,腹部緊貼救護者的肩部,頭腳朝下,以使呼吸道內的積水自然流出;
4.對呼吸及心跳微弱或心跳剛剛停止的溺水者,迅速進行人工呼吸,同時做胸外心臟按壓;
5.用手或針刺溺水者的人中等穴位;
6.如果溺水者身上穿著外套要盡早脫下,避免產生低溫傷害;
7.盡快送溺水人員去醫院。
教育孩子做到“八避免”
1.避免到挖(采)沙的河道游泳;
2.避免到污染嚴重的水域游泳;
3.避免到不熟悉的水域游泳;
4.避免到游泳池深水區、冷水去游泳;
5.避免在危險地段推拉玩鬧、清洗衣物、打撈物品;
6.避免雨中、雨后在河道、河塘、池邊行走;
7.避免在正午暴曬或惡劣天氣下游泳;
8.避免到水庫、主干渠游泳。
最后,我們呼吁大家共同關注防溺水工作,提高自我保護意識,確保生命安全。讓我們一起行動起來,為構建一個安全、和諧的社會環境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