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市城鄉生活垃圾分類管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將于今年11月1日起施行。《條例》將給市民的生活帶來哪些變化?全市城鄉生活垃圾分類管理工作進展如何?9月30日,我市舉辦新聞發布會,市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和市住建局、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解讀《條例》內容,介紹有關情況并答記者問。
近年來,我市生活垃圾處置量呈上升趨勢,去年全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總量94.92萬噸,日平均處理2593.4噸。當前,全市正穩步推進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工作,美麗鄉村建設工作、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通過地方立法對生活垃圾分類管理工作進行規范和引領,將有效推動解決我市城鄉環境衛生治理的突出問題,為全市中心工作的落實提供制度支撐和法治保障,助力汕尾建設成為沿海經濟帶的靚麗明珠。
“《條例》共三十四條,主要規定了適用范圍和基本原則、職責分工、分類投放、收集、運輸與處理、保障措施、監督管理和法律責任等方面內容。”市人大常委會法工委負責人介紹,該立法項目于2019年啟動,充分結合我市城鄉生活垃圾分類管理工作現狀,經過多次廣泛征求意見,會同相關部門反復修改完善后形成的。今年7月30日,《條例》經省人大常委會批準施行。
《條例》規定,本市生活垃圾實行可回收物、廚余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四分類”標準。為增強生活垃圾分類可操作性和實效性,結合我市實際,《條例》對生活垃圾分類投放、收集、運輸、處理各環節的相關要求進一步細化,建立分類投放指導制度。其中,明確了生活垃圾產生者應遵守分類投放規定,例如可回收物投放前應盡量保持清潔干燥,廚余垃圾投放前應去除包裝、瀝干液體,有害垃圾投放時保持其完整性(已破碎物品應當包裹封裝后投放至指定收集容器);對于整體性強或者需要拆分再處理的大件垃圾,應當預約環境衛生作業單位或者再生資源回收經營者上門收集,或者投放至指定地點。
《條例》對各級人民政府及其部門職責、村(社區)委會職責和全民參與生活垃圾分類作出規定。通過明確管理職責分工,發揮市、縣(市、區)、鄉鎮(街道)、村(社區)委會四級聯動管理機制,引導全社會增強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并對生活垃圾分類投放管理責任人的確定和責任作出規定,充分發揮社會主體參與生活垃圾分類管理的作用。值得一提的是,《條例》還特別明確將分類管理工作內容列入“汕尾民情地圖”,建立健全網絡化管理工作機制,突出地方立法鮮明特色。 違反《條例》如何處罰?《條例》規定,生活垃圾分類投放管理責任人未履行管理責任的,將由市、縣級市容和環境衛生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處一千元以上一萬元以下的罰款。未按照分類規定投放生活垃圾,或者未按照規定投放大件垃圾的,由市、縣級市容和環境衛生主管部門責令改正;情節嚴重的,對單位處五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的罰款,對個人處一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的罰款。 另外,《條例》規定了城鄉生活垃圾處理專項規劃的編制,明確生活垃圾處理設施、轉運站的選址要求,對生活垃圾轉運、處理設施建設統籌、建設要求、治理改造等作出規定。為促進生活垃圾分類管理工作的有效銜接和運行,《條例》從建立生活垃圾分類管理信息平臺、分類各環節各單位的相互監督、社會監督員制度、綜合考核制度,以及將生活垃圾分類情況納入文明、衛生創建活動考核范圍等作出詳細規定,通過多元融合、多措并舉、多方聯動推動生活垃圾分類工作落到實處。
近年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垃圾分類工作,并將其列入2021年汕尾市十件民生實事。在不斷完善制度體系的同時,我市積極推進垃圾分類設施建設。生活垃圾處理設施建設方面,建成生活垃圾無害化焚燒發電廠2座,可滿足全市生活垃圾100%無害化焚燒處理需求。廚余垃圾處理設施建設方面,陸河縣在城南轉運站建成設計規模20噸/日的餐廚垃圾處理中心,目前日處理量約5噸/日;市住建局負責建設的汕尾市餐廚垃圾處理項目一期工程(200噸/日),已完成用地預審、立項等前期工作;城區餐廚垃圾預處理系統工程項目(處理規模100噸/日)已完成項目可研、預算等工作;配置廚余垃圾及大件垃圾粉碎處理中心的陸豐市陸城垃圾中轉站預計今年10月竣工投入使用;紅海灣田墘豬槽坑垃圾分類中轉站項目正在開展項目驗收準備工作。
我市積極推進垃圾分類試點探索。根據有關部署要求,確定城區鳳山街道作為示范片區,將城區、陸河縣、紅海灣開發區以及華僑管理區,海豐縣海城鎮、大湖鎮,陸豐市東海鎮、八萬鎮作為首批生活垃圾分類試點縣(區)鎮(街),以點帶面推進全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在試點過程中,各地通過開展宣傳教育、加快垃圾分類投放點建設、探索生活垃圾分類收運體系等措施,進行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的有益嘗試,相關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持續打造干凈整潔村莊
去年以來,我市以打造“全國最干凈整潔村”為目標,以農村垃圾處理、污水治理、“廁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為主攻方向,持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目前,全市692個村(含3個社區)2967個自然村100%完成“三清理三拆除三整治”環境基礎整治任務,全部達到干凈整潔村標準。 如何使農村人居環境衛生整治常態化、制度化、長效化?據介紹,我市建立“市統籌、縣主體、鎮實施、村建設”的分級負責機制,推行農村環境衛生整治鎮村干部掛駐機制,將環衛工作與社會治理網格化管理有機融合,由黨員網格長和網格員兼任環境衛生監督員,有效提升環境衛生水平。另外,依托村莊網格化管理系統建立農村生活垃圾治理監管體系,將各村村內保潔區域細分劃線,每名村干部負責一個或多個網格,監督保潔員工作質量。全市建成9007個生活垃圾收集點,全域所有自然村均已納入“戶收集、村集中、鎮轉運、縣(市)處理”的生活垃圾收運處理體系。通過建立農戶“房前屋后責任三包”制度,由村民負責維護好門前屋后環境衛生、容貌秩序和做好“四小園”(小菜園、小果園、小花園、小公園)等美化綠化,目前已建設小菜園7802個、小果園2625個、小花園3283個、小公園874個。此外,我市還發揮黨員干部模范帶頭作用,積極推動各地因地制宜建立務實管用配套機制,推進落實保潔員配置。目前全市所有自然村按照每500常住人口配置1個以上保潔員的標準,配備保潔員4483人,自然村保潔覆蓋面達100%。 據介紹,接下來我市將謀劃建立“政府主導、社會參與、農民自籌”的資金籌措機制,進一步增強對農村生活垃圾處理的資金保障力度,同時結合“創文”、鄉村振興等工作,大力開展文明餐桌“光盤”行動和垃圾分類宣傳等,推動形成“全民推進垃圾分類、共建和諧美麗鄉村”的良好格局。
來源:汕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