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說心語】拒絕內耗,像奧運冠軍那樣養成一顆大心臟
巴黎奧運會期間,除了精彩的比賽,“00后”奧運冠軍們各種出其不意的言談,也讓大家眼前一亮,精彩程度毫不遜色激烈的比賽。潘展樂在接受央視記者采訪時的一段對話堪稱不內耗經典——
記者:不認可你的人,你最想對他們說什么?
潘展樂:我為什么要對不認可的人說話呢?我不理他不就好了嗎!
看了潘展樂的回答,網友直呼懟得太過癮,一點都不按套路來,超級自信,完全不內耗。
在賽場上甚至是日常生活中,大家都越來越感受到內耗對自身的傷害。像潘展樂和樊振東這樣擁有強大心臟,拒絕內耗的人受到大家的熱烈追捧。本期“細說心語”,我們一起來聊聊內耗,到底怎樣才算是內耗?如何才能不讓內耗傷及自己呢?
內耗
腦海里兩個相互矛盾的小人在打架
近些年,大家都開始關注到自己的精神內耗,也意識到內耗會讓自己陷入更大的煩惱。那么,到底內耗是什么呢?廣州市第二中學南沙天元學校心理老師李瑩瑩表示,在臨床診斷中,精神內耗并非一種心理疾病。有人曾說,內耗時就像腦海里有兩個相互矛盾的小人在打架,這個比喻形象地呈現了“多元心靈”的概念,即認為我們的內在系統包含了很多不同的部分,它們角色不同,功能各異,通過相互影響和制約來維持內在系統的穩定:有的部分像“管理者”,希望我們能適應環境、情緒穩定,比如“我要非常努力,要埋頭苦干”;有的部分則承載著我們希望擺脫的過去的各種創傷體驗,比如絕望、焦慮等情緒或者“我很無能”等負性自我認知;還有的部分像“消防員”,會想盡各種辦法避免我們在強烈的情緒風暴中崩潰。
每一個情境中,都會有一個內在部分指揮我們的行為,但另一個對立的部分會不斷通過批評、指責、恐嚇等方式對抗,試圖奪回行為的主導權,此時內在各部分間出現了矛盾沖突,當人們運用心理資源來調節內在矛盾沖突時,就會引發精神內耗。
長期內耗會讓人疲憊不堪
內耗對人們到底有什么影響?
“當我們的內心產生沖突時,多數情況都可以通過自身的調節系統進行應對,在一定程度上屬于正常的心理波動。但如果長期過度內耗,內心充斥著許多糾結猶豫、自我懷疑甚至自我批判和攻擊的聲音。當個體陷入內耗時,往往是過往的內在創傷被激活,那么他的自我調節模式就會進入封閉模式,這種模式是一種自我保護反應。為了保護自己,個體或者是回避現實,斷開與外界的聯結,與他人保持距離;或者是向外歸因,認為是他人或環境造成了自己的痛苦,而非改變自我。無論是哪一種表現,人的心靈發展和成長都會陷入停滯。”李瑩瑩說,在內耗狀態中,我們內心的負面感受,比如痛苦、焦慮、無助等情緒都只能積壓在心底,無法得到處理和理解,陷入抑郁或自責;而為了維持內在系統的平衡,內在部分的沖突會消耗大量心理資源,使得個體用于應對現實的心理資源不足,導致處理現實事務的能力下降。此外,長期內耗還可能使人陷入一種彌漫性的緊張狀態,容易焦慮、無法放松、時刻緊張,思慮過度,常常感到疲憊不堪。
行動是治療內耗最好的解藥
既然內耗如此消耗我們的精力和能量,我們該如何避免自己陷入內耗呢?
“當你發現自己正在內耗時,你已經半只腳跳出了惡性循環。”珠海市北京師范大學(珠海)附屬高級中學心理專職教師單佳楠表示,發現自己內耗后,可以參考以下方法,幫助自己停止內耗——
處于內耗中無法自拔時,可以試試轉移注意力。這個方法相信很多人都用過,逼著自己去做家務活,去散步,甚至去喝酒等等,但效果可能都不甚理想。這是因為我們需要轉移的是頭腦中正在奔涌的內耗思維,而不是我們的其他身體部位。所以,我們可以試著與人聊天、讀一段文字轉換思維;若正在需要安靜的場合,可在頭腦中思考以下問題:“從1000開始,每隔3個數字倒數,即1000、997、994、991……”“我這一周的中午都吃了些什么”“數學老師昨天上課都講了什么”等等。當思考完這些,相信您已經暫時走出了內耗的臺風眼區,可以采用轉換視角法繼續減少和消除它。 內耗的宿敵是內心強大,也就是對自我的肯定和接納。因此,我們可以通過自我贊美提升自我認同。操作方法很簡單,我們可以每天抽出3-5分鐘,對著鏡子,發自內心地夸贊自己,開始時很多人感到尷尬,或是覺得沒什么能夸贊的地方,我們可以從比較表象的外表和衣著夸贊開始,逐步深入到內在的性格、做過的事情、獲得的成就等等。相信我,這個方法堅持一個月,你的鏡子會比王后的魔鏡更有魔力,你會愛上照鏡子,更會愛上鏡子里的自己。
單佳楠強調,以上方法需要長期訓練,才能在內耗爆棚壓倒自己時熟練使用,快速生效。“當然,如果你真的可以在今天之內找到合適的方法改變事情的結果,那么請不必多想,勇敢去做吧,行動是治療內耗最好的解藥。”
正念冥想
賦予了樊振東自信與冷靜
巴黎奧運會上樊振東對張本智和的比賽可謂讓國人體驗了一把什么叫“揪心”,大部分網友都說,沒有一顆強大的心臟,比賽都不敢看,可想而知賽場上的樊振東心臟有多強大。如此強大的心臟,到底是如何練就的?
記者采訪到了樊振東曾經就讀的廣州體育職業技術學院心理學專任教師、副教授趙娟,她表示,奧運賽場上,頂尖選手的身體條件、天賦、技術能力等難分伯仲,心理因素往往會成為最終決定勝負的關鍵因素。樊振東練就“大心臟”的秘訣在于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堅定理想信念,鑄就精神動力。心中有信仰,腳下有力量,方能行穩致遠。由于王楚欽意外止步32強,這突如其來的爆冷讓所有人猝不及防,本以為是“雙保險”大團圓的橋段,硬生生變成樊振東獨闖難關的懸疑。樊振東“一夫當關”捍衛榮耀,這份對勝利的深切渴望和對夢想的執著追求,構筑了他最堅實的后盾。正是這份對理想信念的執著與堅守,使樊振東在面對千難萬險時,能夠無所畏懼。
其次,牢記使命擔當,錘煉精湛技術。身為中國國乒隊的中流砥柱,樊振東肩負時代賦予的重任。唯有心中牢記使命,錘煉精湛技術,方能真正擔當重任,不負眾望,圓滿完成既定任務。“道阻且長,行則將至”。遠大的夢想,唯有持之以恒地堅持才能實現。樊振東“大心臟”的背后,是無數次揮汗如雨的刻苦訓練,是點滴努力的累積,是賽場上的奮力拼搏與勝利積累的實力。這是實力鑄就的自信,是披荊斬棘、砥礪前行所賦予的強大力量。每一步的堅實邁進,都源自平日里不懈積累,這些構成了他面對挑戰時的堅實防線。唯有通過日積月累的不懈努力,不斷提升自我,方能在關鍵時刻展現出應對復雜局面的從容與自信。
樊振東視每一次比賽為成長的契機,無論領先還是落后,他總能冷靜分析,果斷調整戰術,保持積極心態,不被負面情緒吞噬。比賽不僅是技術與體力的比拼,更是心理,尤其是意志的較量。樊振東獲得巴黎奧運會乒乓球男子單打冠軍后,記者問及獲勝關鍵,他直言靠的是“意志力”:“我當時就想好了,我要戰斗到最后一個球,要去把比賽贏下。”
再次,遵循心理規律,加強心理建設。在當今國際重大體育賽事中,各參賽代表團都配備了運動心理服務人員,為運動員提供全方位的心理保障服務。其中既有人工服務的在線咨詢平臺,也有基于運動心理學開發的人工智能系統。心理保障服務通常包括舉辦系列心理講座、開展心理技能訓練、開展團體和個體心理輔導或咨詢等內容,旨在幫助運動員設置合理參賽目標及比賽角色定位,建立良好的心理定向,制訂有效比賽方案,使運動員學會采取一些實用的心理調節方法,如注意控制、放松訓練、自我暗示、表象訓練、正念訓練等。
在備戰奧運會等重大賽事時,心理工作者也會根據實際情況,協助制定比賽預案,建立心理對策庫,幫助運動員學會不同比賽局勢下的心理調節策略。例如,樊振東在半決賽前夕,沒有選擇傳統的熱身方式,而是靜靜地坐在休息區的一角,開始進行一場深邃的正念冥想。當時的樊振東仿佛與周圍的喧囂隔絕開來,他的呼吸變得悠長而平穩,每一次呼吸都在將外界的喧囂與內心的雜念一并排出。正念冥想賦予了他自信與冷靜,讓他在關鍵時刻能夠迅速調整心態,發揮出最佳水平。樊振東的成功不僅依賴于強勁的能力和日復一日的訓練,也得益于他對正念的獨到理解和實踐。
鼓勵孩子勇于面對挑戰
跳出舒適區
我們大多數人都不可能像奧運冠軍那樣有如此多比賽和大賽的歷練,在日常的生活中,我們如何才能練就大心臟呢?
華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學生發展指導中心負責人林佩珠表示,要讓自己有一個強大的內心,在日常生活中積極參與各類活動并挑戰自我是至關重要的。林佩珠建議家長和孩子可以做如下嘗試:
首先,家長應當創造條件和平臺,鼓勵孩子嘗試那些他們不熟悉或具有挑戰性的活動。例如,某些孩子可能更擅長安靜的考試或學習,而不擅長公開演講。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應鼓勵他們勇于面對挑戰,突破個人的舒適區。 嘗試尤為關鍵,特別是對于年幼的孩子來說,他們可能不會立即適應如演講這樣的活動,而更適合靜態的考試。然而,演講技能是可以通過學習和訓練來提高的,因此我們不應過早下結論或限制他們的發展路徑,避免讓他們始終停留在自己的舒適區內。 第二,設定恰當的目標極為重要。我們給孩子設定的目標不能過高,一般遵循“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這樣的目標。這一過程可能會激發他們的動力,從而獲得成功的體驗。然而,他們可能不會立即成功,也可能會遇到挫折。 第三,面對結果時,我們需要引導孩子用成長型思維來理解和評估自己的表現。成長型思維涉及一個人是否相信自己的能力可以通過后天的努力改變,或是認為一切都是先天決定的。如果孩子在遭遇挫折后認為自己的能力是有限的,那么他們可能會感到沮喪和無能。相反,如果他們相信自己的能力是可以通過努力改變的,那么他們就會去思考改善當前狀況的努力方向、方法和時間投入等。通過這種方式,無論成敗,每次經歷都會成為他們寶貴的財富,成為他們提升自我的墊腳石。
林佩珠特別提醒道,不是要一味讓孩子受挫,體驗失敗,也需要讓孩子有正向反饋,所以“我們無須人為地設置失敗的場景,而應該鼓勵孩子積極參與并迎接挑戰。只要設定的目標是適度的,就既能激勵孩子努力實現,也能讓他們在失敗和挫折中學習如何應對。這種經歷伴隨著對結果的深入思考,可以教育孩子如何正確看待成敗。”
您訪問的鏈接即將離開“陸豐市人民政府”門戶網站,是否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