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發展的第一要務是“把課上好”
2018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對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作出頂層設計。文件提出,到2035年,教師綜合素質、專業化水平和創新能力大幅提升,培養造就數以百萬計的骨干教師、數以十萬計的卓越教師、數以萬計的教育家型教師。
聚焦培養造就“數以十萬計的卓越教師”目標任務,日前,新時代中小學學科領軍教師示范性培訓在京啟動。教育部教師工作司司長任友群指出,此舉意在“重點培養一批中小學卓越教師,為教育家型名師隊伍培養后備軍和預備隊”。 錨定“培養卓越教師”這一目標,我們可以怎么做? “教育大計,教師為本。科學技術無論如何發展,教師也不能被代替。”北京師范大學資深教授顧明遠表示。 近年來,我國教師學歷水平有了顯著提升。教育部數據顯示,2022年全國義務教育階段本科以上學歷專任教師比例為81.02%。 但與此同時,城鄉之間、中西部之間教師水平差異仍然較大。如何讓不同層次的教師都能有所發展?顧明遠建議,將教育改革真正落實到每一所學校。具體而言,就是要教師“上好每一節課,教好每一個學生”。 “什么叫一節好課?就是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不是把現成的教材給學生念一遍、解釋一遍,而是要讓學生思考。”顧明遠表示,聚焦學科領軍教師的培養非常重要,“講課不能講宏觀、一般的道理,最根本的還是要回歸每個學科怎么講好。” 2022年新修訂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強調“大單元”“大概念”“跨學科教學”,著力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對教師提出更高要求。 “新課標強調的不是教一節課,而是講整個單元,這就要求教師將整個學科的邏輯體系以及與其他學科的關系講清楚,這樣才能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顧明遠說。 在特級教師、清華大學附屬小學校長竇桂梅看來,“把課上好”是教師最崇高的師德。 “要把學科教學提高到學科教育的高度,即課堂上要以培育人為目標,而不僅僅是為了完成教學任務。”竇桂梅說,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往往取決于教師學養的深厚程度。教師應積極參與課程改革,從課堂操作者變為課程創生者,并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 上海市浦東教育發展研究院院長李百艷同樣表示,教師首先是一名學科教師,“所以學科知識必須非常過硬”。 “你的過硬表現在哪里?首先你得是一個好老師,能把知識教明白。其次,你還要構建學科理論體系,比如關于學科基礎性問題、課標中要求的核心素養如何培養等,作為教師必須了解得非常透徹。”李百艷說。 同時,李百艷還主張,教師應把公開課當家常課來上,要“求真”。把家常課當成公開課來上,要有敬畏之心。 若干年前,李百艷在備戰公開課時曾一度十分焦慮,后來兒子跟她說,其實你沒必要那么賣力,就是“那么一回事”。李百艷好奇地問“是怎么一回事”?兒子的回答是“所有老師都是同一個套路,明知故問”。這句話讓李百艷啞然失笑。 李百艷開始反思,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是一種什么關系?課堂上不能讓教師明知故問,也不要讓學生再明知故答,“我們要建設有生命力、有深度思考的課堂”。 當然,教師的角色還不僅僅在一名學科教師。正如竇桂梅所說,教師首先是教育者,其次才是學科教師。顧明遠同樣表示,教育不僅僅是把知識、技能教給學生,更重要的是培養人——培養人的人格、培養人的心靈。 當“雙減”政策、《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義務教育質量評價指南》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在學校落地時,教師應如何應對?竇桂梅的回答是,回到“班級”,尋找屬于自己的班級文化,在班級中“育人”。 未來學校無論怎么改變,學生80%的時間仍在班級里學習生活。回想自己的成長經歷,竇桂梅曾連續16年擔任班主任,年年“帶班”。成為校長后,她常常思考,清華附小自1915年就有了班級,今天我們將怎樣聚焦到學校的班級,讓孩子過好每一日的學校生活?竇桂梅認為,一個校長應把教師的成長當作學校的最高榮譽,讓教師站在學校正中央。 為此她呼吁,教師應“回到你的班級,讓新課程方案與你過去的經驗產生化學反應,一起在‘雙減’的背景下好好研究我們如何為學生做減法,增量又是什么?最終實現課內與課后育人的雙重功能”。 “班級就是星辰大海,教育工作者只有回到班級現場,才能找到學科育人的意義和價值。”竇桂梅說。
您訪問的鏈接即將離開“陸豐市人民政府”門戶網站,是否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