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國資委主任李成:以管資本為主推進職能轉變
以管資本為主推進職能轉變 有力推動
國資國企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文 · 李成
廣東省國資委黨委副書記、主任
《國資報告》雜志2022年第2期
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國務院國資委以管資本為主推進職能轉變方案》以來,廣東省國資委完整準確把握管資本為主的要求,深刻理解從管企業向管資本轉變的內涵,主動適應國有企業改革發展形勢需要,聚焦管好國有資本布局、規范國有資本運作、提高國有資本回報、維護國有資本安全,深化國資監管機構職能轉變,實現從“管企業”向“管資本”全方位、深層次、根本性轉變,有力推動國資監管的系統性精準性有效性不斷提升,以管資本為主的現代化國資監管體制基本形成,國資國企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明顯提升。
監管定位和理念逐步轉變,從對企業的直接管理轉向更加強調基于出資關系的監管
完整準確把握國有資產監管機構的出資人代表職責定位,以管資本為主加強國有資產監管,加快實現以管企業為主向以管資本為主的轉變。堅持精準定位,按照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要求,科學界定國有資產出資人監管邊界,大力推進經營性國有資產集中統一監管,省級經營性國有資產統一監管比例達98.73%。堅持依法監管,省政府辦公廳轉發《廣東省國資委以管資本為主推進職能轉變方案的通知》,省國資委五年來兩次調整優化權責清單,進一步厘清國資監管機構的職責邊界;健全監管制度體系,出臺公司章程指引、強化公司章程管理、規范董事會運作,更加基于出資關系履行出資人職責;全面加強國有資產監督,充實監督力量,完善監督機制,嚴格責任追究,切實防止國有資產流失。堅持轉變理念,切實轉變直接管理企業的監管理念,更加尊重企業市場主體地位和企業法人財產權,更多依托產權關系和資本紐帶、更多依靠公司章程和法人治理結構、更多采取行使股東權和發揮董事作用等手段履行出資人職責,促使省國資委成功實現從國有企業的直接管理者轉向基于出資關系的監管者,促使國有企業真正成為依法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擔風險、自我約束、自我發展的獨立市場主體。
監管對象和重點逐步調整,從關注企業個體發展轉向更加注重國有資本整體功能
跳出單純監管單個企業的慣性思維,從關注企業個體發展轉向更加注重國有資本整體功能,從服務全省工作大局的高度,加強全局研究、系統謀劃、整體調控、規模運作,在更大范圍、更深層次、更高水平促進國有資本合理流動、保值增值,推進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引導國有企業主動服務國家和省重大發展戰略,切實發揮國資國企功能作用。大力推進省屬企業戰略性重組和專業化整合,強化國資國企功能定位,建立省屬企業主業動態調整機制,以做強做精主業為目標,著眼“一盤棋”,完成省屬高速公路、建筑工程、鐵路投資、商貿流通和對外貿易五大板塊集團層面戰略性重組和123戶省屬二三級企業專業化整合,打造具備核心競爭力和控制力的一流企業。深入推進央地合作,組織廣東省屬、廣州和深圳市屬企業參股南航集團股權多元化改革,打造央地合作的創新樣本,與寶武集團合作成立中南鋼鐵,為廣東鋼鐵工業高質量發展打造新引擎,聯合航天科工集團、南航集團設立專項基金,培育航空航天領域優質產業資源。推動國有企業充分發揮社會價值,全力承擔涉及國計民生的重大民生工程、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建設,筑起縱橫交錯的軌道交通網、高速公路網、機場航空網、港口航運網、天然氣管網和水安全保障網,推動實現“市市通高鐵”“縣縣通高速”,國有企業的基礎設施建設主力軍作用、民生保障骨干作用充分發揮;在先進材料、半導體與集成電路、綠色石化、汽車制造、生物醫藥等領域布局一批重大產業項目,助力構建更加融合暢通的產業生態體系,產業生力軍作用有效發揮;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沖鋒在前,在脫貧攻堅、鄉村振興、搶險救災、穩就業中勇挑重擔,國有資本的價值貢獻充分得到了體現,國有資本的整體收益和控制力有效提升。
國有企業的基礎設施建設主力軍作用、民生保障骨干作用充分發揮。圖為廣佛肇高速公路(肇慶段)
監管途徑和方式逐步改進,從習慣于行政化管理轉向更多運用市場化法治化手段
著力克服行政化思維,切實改變重審批、輕監管、弱服務的行權方式,堅持放管結合,堅持權由法定、權依法使,嚴格依據法律法規規定的權限和程序行權履職。適應管資本要求加快國資委自身改革,重新制定省國資委“三定”方案,新設綜合監督處和監督巡察處,圍繞提高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改進國資監督方式和手段,搭建新的綜合監督制度體系框架,綜合監督體系逐步完善;修訂完善省屬企業投資監督管理辦法,出臺投資負面清單,從過去的事前審批逐步轉變為加強事中事后監管。深化國有資本授權經營體制改革,組建2家國有資本投資公司、1家國有資本運營公司,有效發揮其在優化結構、授權經營等方面功能作用;出臺授權放權清單,深化分類授權放權,對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和其他省屬企業集團公司給予不同程度的授權放權,賦予企業更多自主權,推動企業集團公司對所屬企業開展授權放權,做到層層“松綁”,進一步強化企業市場主體地位。推動現代企業制度建設取得重大實質性進展,黨的領導融入公司治理各環節實現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黨委把方向、管大局、促落實的領導作用有效發揮;省屬各層級企業全部實現董事會應建盡建并實現外部董事占多數,董事會定戰略、作決策、防風險的重要作用有效發揮;省屬企業集團公司全部建立董事會向經理層授權制度,經理層謀經營、抓落實、強管理的經營管理作用有效發揮;企業各治理主體的職責邊界更加清晰,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協調運轉、有效制衡的治理機制加快形成并日趨完善,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高效的企業管理體系基本形成,企業管理能力和管理現代化水平有效提升。國有企業公司制改革全面完成,企業獨立市場主體地位從制度上得到進一步確立。改進考核評價體系,統籌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考核,圍繞省委省政府的決策部署,建立完善高質量發展考核評價指標體系,妥善處理做大與做強、當前與長遠、效益與責任的關系,結合企業實際情況,突出考核重點,對不同功能定位、不同行業領域、不同發展階段的企業推進“一企一策”差異化考核,以科學化的考核引導提升資本回報。通過以上手段,實現以市場化、法治化方式更好地把監管要求轉化為股東意志,體現到企業改革發展各項工作中,在法治框架內調整利益主體關系、實現監管目標。
監管導向和效果逐步優化,從關注規模速度轉向更加注重提升質量效益
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按照高質量發展的要求,從關注規模速度轉向更加注重提升質量效益,更加關注資本優化配置。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圓滿完成了國有“僵尸企業”處置、降杠桿減負債、“壓縮管理層級減少法人單位”、“兩非”“兩資”處置、重點虧損子企業專項治理等工作,資產質量不斷提高;完成全省國有企業70.86萬戶職工家屬區“三供一業”等改革和73.2萬名退休人員社會化管理工作,國有企業剝離企業辦社會職能和解決歷史遺留問題實現歷史性突破,國有企業實現輕裝上陣。推動省屬企業加大創新力度,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取得突破、實現行業領先。“十三五”期間省屬企業研發經費投入196.63億元,五年平均增長32.96%;2021年研發經費投入98.71億元,同比增長47.5%,研發投入強度1.76%,同比提升0.26個百分點。強化風險管控,不斷健全風險防控制度體系,加強國有企業債務風險、投資風險、法律風險、境外經營風險等風險防控,及時防范和有效化解主要經營風險,近年來沒有發生系統性風險。通過以上手段,推動省屬企業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實現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不斷提升國有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截至2021年末,全省國有企業資產總額達15萬億元,位居全國第三;2021年營業收入3.1萬億元,位居全國第三,利潤總額2,768億元,位居全國第二。資產超千億元企業29家,營收超千億元7家、超百億元42家,4家進入世界500強,15家進入中國500強。2021年,全省國有企業實交稅金2,459億元,完成固定資產投資額5,910億元。
廣東省國資委將繼續堅持管資本與管黨建、國有資產出資人職責和監管職責、黨內監督和出資人監督相結合,以自我革命精神持續加強自身建設,做到思想認識到位、角色轉換到位、工作推進到位,進一步突出監管重點、優化監管方式,發揮國資委專業化體系化監管優勢,推動國資監管效能不斷提高,進一步提升國資國企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您訪問的鏈接即將離開“陸豐市人民政府”門戶網站,是否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