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廣東省職業教育“擴容、提質、強服務”三年行動計劃(2019-2021年)的通知
粵府辦〔2019〕4號
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各縣(市、區)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
《廣東省職業教育“擴容、提質、強服務”三年行動計劃(2019-2021年)》已經省人民政府批準,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落實。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請徑向省教育廳反映。
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2019年2月3日
廣東省職業教育“擴容、提質、強服務”
三年行動計劃(2019-2021年)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的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貫徹落實全國教育大會精神,推動我省職業教育“擴容、提質、強服務”,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擴大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供給,增強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為我省實現“四個走在全國前列”、當好“兩個重要窗口”提供人才支撐和智力支持,制定如下行動計劃。
一、以“擴容”為重點,著力增加優質職業教育資源
(一)做大做強高等職業教育。加強高職院校建設,改善辦學條件,擴大優質高等職業教育資源,提高高等教育毛入學率。調整省屬職業院校管理體制,加快推進省直部門所屬職業院校成建制劃轉工作。改革中職學校管理方式,省教育廳不再直接舉辦中職學校。實施省屬職業院校集團辦學,組織部分省屬高職院校和中職學校聯合組建若干教育集團,增加高等職業學位,擴大高等職業招生規模。新設一批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發展急需的高職院校,提升高職院校服務地方能力。按照高等學校的設置程序,推動符合條件的技師學院納入高等職業學校序列。加快推進省級職業技術教育示范基地(清遠)建設,鼓勵有關高職院校通過校園土地置換、爭取行業企業投入等方式,多渠道籌措建設資金;完善基地建設管理體制,推動資源共享,將基地打造成為集約發展職業教育、服務區域產業發展、中高職銜接培養技術技能人才的示范區。到2021年,新增高等職業教育學位12萬個以上,省屬職業院校集團辦學方案全面實施,省級職業技術教育示范基地(清遠)基本建成。
(二)優化中等職業教育結構布局。健全以地市統籌為主的中等職業教育管理體制。各地要加強統籌規劃,根據高質量普及高中階段教育要求,結合區域人口規模,圍繞區域產業需求,優化中職學校布局和專業結構,做強中等職業教育;采取撤銷、轉型、合作、托管、集團辦學、合并、校園土地置換等多種形式,整合職業教育資源;加大辦學條件投入,提高中職學校辦學條件達標率。鼓勵探索市屬中職學校與縣屬中職學校聯動發展機制,人口規模較小的縣屬中職學校可辦成市屬優質中職學校的分校。鼓勵中職學校聯合中小學校開展勞動和職業啟蒙教育。到2021年,各市中等職業教育結構優化、資源整合取得階段性成果,優質學位供給充足;全省中職學校數量從464所整合到350所左右,所有中職學校達到國家設置標準;中等職業教育吸引力明顯提升,為區域產業發展提供高素質技能人才支撐,為高職院校提供優質生源。
(三)完善職業院校招生考試制度。建立中職學校學生學業水平考試制度,開展中職學校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學業水平考試和綜合素質評價結果作為高職院校招收中職學校畢業生的主要依據。加快推進高職院校分類考試招生改革,高職院校通過“普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職業適應性測試”、參考綜合素質評價的招生方式招收普通高中畢業生。改革高職院校面向中職學校畢業生自主招生方式,符合條件的國家重點中職學校、省級以上示范性中職學校優秀畢業生,經學校擇優推薦、高職院校考核,可實施注冊入學。完善高等學校招收中職學校畢業生招生考試辦法,健全“文化素質+職業技能” 招生考試制度,加強專業技能考核。擴大高職院校和本科高校協同育人試點規模,開展“以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考核為主”的高等學校本科插班生招生培養模式改革。完善初中畢業生報考高職院校中高職貫通(含三二分段、五年一貫制)招生考試方式,探索高職(專科)、本科與專業學位研究生銜接招生培養模式改革。到2021年,本科高校招收高職院校畢業生人數比2018年翻一番,中職學校畢業生升讀高職院校的比例達到30%以上。
二、以“提質”為核心,大力培養高素質產業生力軍
(四)實施高水平職業院校和專業建設計劃。圍繞戰略性新興產業、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等高端產業,推動入選“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的高職院校建設引領改革、支撐發展、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國家級高職院校和專業(群);對接省重點產業、龍頭企業,服務區域人才需求,建設省級高水平高職院校,分類打造產教深度融合、社會認可度高的專業(群)。建設一批校企深度合作、示范引領的省級高水平中職學校和“校企精準對接、精準育人”(以下簡稱“雙精準”)示范專業,服務區域重點產業發展。支持各市打造一批對接地方產業和骨干企業、特色鮮明、優勢突出的市級高水平中職學校和“雙精準”示范專業。
(五)實施職業院校教師能力提升計劃。完善職業院校招聘辦法,支持公辦職業院校根據崗位需求自主設置公開招聘條件,探索通過先面試后筆試、直接面試、技能測試、考察聘用等方式招收高素質教師。建立健全職業院校教師編制動態管理機制,推廣以周轉編制自主聘任兼職教師辦法,鼓勵職業院校設立產業教師(導師)等流動崗位,依法依規自主聘請兼職教師和確定兼職報酬,推動企業工程技術人員、高技能人才和職業院校教師雙向流動。結合職業教育特點,統籌區域薪酬水平,建立動態調整機制,合理核定公辦職業院校績效工資總量,允許職業院校在核定的總量內自主確定基礎性與獎勵性績效工資比例。支持職業院校對獲得省級以上職業技能競賽獎項的選手和指導教師予以獎勵,獎金在核定的績效工資總量外單列管理。實施中職學校教師正高級職稱評審工作。制定加強職業院校“雙師型”教師建設指導意見。全面落實職業院校教師到企業實踐和輪訓制度,加強骨干教師培訓,建設“雙師型”教師培養培訓基地,實施職業教育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和專業領軍人才培養計劃、職業教育名師工作室和技能大師工作室建設計劃,加強教研室等基層教學組織建設;到2021年,“雙師型”教師占專業課教師的比例超過65%。加強職業院校信息化建設,推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改革深度融合,提高職業院校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
三、以“強服務”為目標,提高職業院校社會服務能力
(六)實施“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行動計劃。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加強職業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將工匠精神和職業素質培育全面納入人才培養方案。扶持和鼓勵社會力量參與舉辦職業教育。支持企業深度參與職業教育人才培養全過程,促進企業需求融入人才培養各環節。按照國家統一部署,積極探索推進“學歷證書+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制度。實施職業教育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推動校企共建重點專業、區域綜合性產教融合高水平公共實訓中心或實訓基地、精品在線開放課程等,鼓勵校企合作開發規劃教材。結合國家產教融合發展工程和“十百千”產教融合行動計劃,開展產教融合試點,實施校企深度合作項目。支持規模以上骨干企業與本科高校、職業院校共同組建校企合作職業教育集團(聯盟),推進實體化運作;鼓勵和支持職業教育集團(聯盟)內本科高校、職業院校協同開展中高職銜接、高職本科、現代學徒制等招生培養模式改革,組織開展示范性職業教育集團(聯盟)建設。大力推行現代學徒制、訂單培養等“雙精準”人才培養模式,完善省現代學徒制服務平臺。制定產教融合型企業認定管理實施辦法,對深度參與職業教育、行為規范、成效顯著的企業,按照相關規定予以表彰和相關政策支持。產業、科技、文化、衛生等專項規劃和各類重大科研或工程項目立項論證時,應當將加強技術技能人才培養作為重要內容,統籌考慮相關產業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工作。縣級以上相關行業主管部門要履行本行業職業教育的協調和業務指導職責,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授權委托等方式,推動行業協會深度參與職業教育,并將行業協會服務職業教育情況納入資格年審范圍。加大對省級以上職業技能競賽成績突出職業院校學生的表彰獎勵力度。
(七)實施職業院校服務發展行動計劃。完善支持職業院校開展社會服務相關政策,鼓勵職業院校將教師開展社會培訓、技術研發與服務等社會服務納入教師工作量,職業院校教師依法取得社會服務收入。職業院校所辦企業或開展生產經營活動、開展社會培訓、為企業提供技術服務等,所得合法收入經批準可用于績效工資分配,其中突破調控水平部分以備案方式單列核增。允許職業院校教師按照合同約定依法依規自主支配橫向經費,參與企業的技術和管理工作并依法取得報酬。鼓勵和支持職業院校按照國家和省有關規定,從職務科技成果轉化收入中對參與職務科技成果轉化的人員給予獎勵;職業院校教師依法取得的科技成果轉化獎勵,不納入績效工資,不納入單位工資總額基數;非營利性高職院校給予科技人員的職務科技成果轉化現金獎勵,符合條件的,可減按50%計入科技人員當月工資、薪金所得并依法繳納個人所得稅。服務鄉村振興戰略,制定并落實新型職業農民培養培訓資助政策,加快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建設應用技術協同創新中心等產學研結合平臺,推動職業院校主動面向行業企業開展技術研發、成果轉化、新技術推廣等服務。鼓勵和支持地方本科高校、職業院校按照區域發展戰略和產業規劃,對接區域產業鏈、創新鏈,圍繞企業實際需求,聯合行業企業共建技術研發與服務機構,協同開展人才培養和社會服務工作。落實職業院校學歷教育與培訓并舉的法定職責,支持職業院校按照“育訓結合、長短結合、內外結合”的要求,廣泛開展職業培訓,加快發展非學歷教育。完善學習成果認定、積累和轉換機制。落實職業教育東西協作行動計劃,加強和推進對口支援和精準扶貧工作。
(八)實施職業教育對外交流合作計劃。支持職業院校擴大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職業教育機構合作,主動跟隨優質產業或重點企業“走出去”,配合中國企業面向當地員工開展技術技能培訓和學歷職業教育。建立粵港澳職業教育定期會商機制,打造粵港澳職業教育交流平臺,開展高水平合作項目。推動建立粵港澳職業教育學分銀行和學分互認機制,探索粵港澳相互承認高等教育專科學歷的辦法。推進粵港澳職業院校聯合辦學,推動粵港澳職業院校深入開展教師互動交流、學生交換訪學等多種形式合作。
四、強化保障措施
(九)建立健全投入穩定增長機制。2019-2021年,省財政加大投入,按照“突出重點、強化統籌、績效優先”原則,重點支持省屬和經濟欠發達地區職業教育“擴容”“提質”。全面落實職業院校生均撥款制度,建立中職學校、高職院校與本科高校生均綜合定額撥款標準聯動調整機制。省屬和珠三角地區公辦中職學校生均撥款基準定額不低于5000元,粵東西北地區公辦中職學校不低于3000元;公辦高職院校生均綜合定額撥款標準不低于區域本科高校的80%,入選“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的高水平高職院校生均綜合定額撥款標準提高到與區域普通本科高校同等標準。加強工科類專業建設,適當提高工科類專業生均綜合定額撥款系數。支持公辦職業院校吸引行業企業參與辦學,將學校吸引行業企業投入情況作為財政專項資金安排的重要考慮因素。制定職業教育校企合作辦學項目指導性學費標準,允許職業院校按照合理補償成本原則,適當提高現代學徒制等校企合作專業學費標準。對開展學徒制培養的企業,根據不同職業(工種)的培訓成本,可按規定給予每生每年4000-6000元的培訓補貼。逐步建立學生實習補助制度,各地可設立專項資金,對考核認定符合實習規范要求的企業,按照實習學生每人每月200-400元的標準予以補助。
(十)落實各方職責,協同推動發展。各市、縣級人民政府要加強對職業教育發展工作的統籌領導,教育、人力資源社會保障等有關部門要各司其職,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推動職業教育提升發展。教育部門要加強職業教育發展工作的規劃管理和綜合協調,督促推動行動計劃的落地實施,確保取得實效。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要構建職業培訓體系,大力辦好技工院校,完善技術技能人才評價和激勵政策。發展改革部門對納入規劃的職業院校建設項目,要按照重點建設項目標準支持建設;對職業院校深度參與的技術改造、新產品研發等項目予以優先支持。工業和信息化部門要把企業參與校企合作情況作為服務型制造示范企業及其他有關示范企業評選的重要指標;配合教育、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建立職業教育校企合作信息化服務平臺,完善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對話協作機制。科技部門要對職業院校獨立申報或者聯合企業申報的應用技術類科研項目予以優先支持。財政、稅務部門要全面梳理國家有關促進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稅收和規費優惠政策,制定具體操作指引,確保落實到位。國有企業監管部門要建立和完善相關制度,督促國有企業將參與職業教育情況納入企業社會責任報告。
您訪問的鏈接即將離開“陸豐市人民政府”門戶網站,是否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