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推進建設扶貧產業決戰決勝脫貧攻堅
我市立足區域經濟發展規劃和產業布局,充分利用各地資源優勢,制定《陸豐市產業扶貧指導意見》,以“扶產業、辦資產、促增收”幫扶模式,以“政府主導、企業主建、股本分紅、共享發展”創建模式,以貧困對象增收脫貧為目標,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扶貧到戶、分戶施策的原則,按照體現地方特色、選準產業項目、延伸產業鏈條、形成產業優勢,全力推進扶貧產業富民行動。目前,全市66個貧困村全部達到了脫貧的標準,貧困村集體經濟平均收入達32萬元,貧困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9萬元,共有1.72萬戶6.67萬貧困人口實現了脫貧任務。
一、轉變模式,推進現代農業發展。以壯大農業產業為根基,采取“政府+產業+農戶”的模式,整合資金4億多元,依托農業經濟組織,整合土地資源,開展現代農業(蘿卜)產業園、甘薯產業園建設。目前,園區種植面積1.5萬畝,帶動943戶貧困戶發展甘薯、蘿卜產業項目,累計為貧困人口提供2500個就業崗位,園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萬元,高于全市平均水平的8%。同時,打造市級農業產業園(基地)17個,建立“農業產業園+農業經濟組織+貧困戶”的利益聯結機制,帶動聯結約4500戶貧困戶自主發展扶貧產業項目。
二、依托資源,建設農業特色產業。立足當地資源優勢,整合扶貧開發資金和對口幫扶單位的資源,通過“公司+基地+農戶”的幫扶模式,建設一批具有長效農業特色產業示范基地,以點帶面,連片推動,聯結貧困戶發展特色產業。目前,全市66個貧困村建有長效農業特色產業示范基地97個,輻射帶動農貧困戶1.1萬戶。八萬鎮吉水村利用山地資源多優勢,發展中藥材“牛大力”種植示范基地,每戶貧困戶從中可得到3200元的收益;陂洋鎮雙坑村利用荒山坡地,化廢為寶,大力發展光伏扶貧項目,每戶貧困戶從中可得到800元的收益;城東鎮高美村高利用村茶葉特色產業,發展高美茶特色產業加工廠,增加產品附加值和品牌厚度,每戶貧困戶從中約收益約1500元收益;東海鎮龍光村利用緊靠縣城的地理優勢,發展龍光村扶貧苗圃產業項目,每戶貧困戶從中約收益約900元收益;甲東鎮長青村、甲西鎮新寨村、金廂鎮望堯村利用海洋資源,發展水產養殖和海產品加工基地,每戶貧困戶從中可得到約1800元的收益;潭西鎮引入龍頭企業打造千畝無公害蔬菜示范基地,等等。以上措施,充分挖掘當地資源優勢,在貧困村初步形成具有當地特色的產業基地。
三、打造精品,做活鄉村旅游經濟。大力推動“綠水青山”變“金山銀山”,通過打造紅色教育、休閑度假旅游區的方式,帶動當地村民就業,帶動農村產業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促進體系升級,促進鄉村配套設施完善,改善鄉村人居環境。擬定濱海走廊精品路線、鄉村農業生態休閑觀光旅游路線和金廂灘文旅特色小鎮建設 3 個美麗鄉村景觀示范帶建設項目,濱海走廊精品路線西起烏坎村,東至碣石鎮淺澳村,途經17個行政村,涉及45個自然村,覆蓋面積100平方公里,線路總長約47公里,直接受益人口7萬多人。力推紅色旅游發展,擦亮陸豐紅色旅游品牌,制作了陸豐“紅色海岸·古城風韻--明清古衛歷史文化游徑”“紅色堡壘 黃金海岸”鄉村旅游精品路線。積極利用深圳幫扶單位幫扶資金,推進金廂鎮下埔村建設,重點打造周恩來在金廂革命活動展覽館、黨建文化廣場、綜合性文化活動中心、健身園地、池塘水文景觀等一批村民有使用價值、對提升宜居美麗新農村建設有實效的工程項目,逐步建成粵東濱海愛國主義教育與體驗基地。
四、統籌資金,創建資產收益項目。以增加貧困戶經濟收入為主要任務,拓寬經濟增收渠道,創新經濟發展模式為主要目的,按照“統籌資金、投資實體、企業運營、三方監管、收益返戶”的總體思路,鎮、村統籌扶貧開發資金3.9億元投入產業園區標準廠房、鄰里中心、碣石美食城、甲子自來水廠等資產收益類建設項目,投資回報作為貧困戶的收益,從而形成穩健良性的“造血”機制,著力構建持續穩定的貧困戶經濟長效增收機制。此類項目,約為每戶貧困戶年增收2000元,目前,投入資金所產生的第一季度分紅已經發放到戶,每戶貧困戶收益500多元。
五、“以獎代補”,激勵貧困戶自主創業。制定自主創業的獎補機制,出臺《陸豐市新時期精準扶貧開發資金使用實施意見》,通過落實“獎補”資金,激發貧困對象的內在動力,引導貧困戶開展長短結合的產業幫扶項目,增加收入,加快脫貧步伐。目前,已落實產業獎補資金2億多元,累計引導貧困戶發展農業產業項目3.5萬個,貧困戶從產業項目中平均增收約3500多元。
您訪問的鏈接即將離開“陸豐市人民政府”門戶網站,是否繼續?